Search

▍你給我惦惦

「閉嘴!」
「你給我惦惦!」
「囡仔人有耳無...

  • Share this:

▍你給我惦惦

「閉嘴!」
「你給我惦惦!」
「囡仔人有耳無喙。」
……

傳統教養用各種方式,剝奪弱勢者的表達權、自主權。在傳統上,弱勢者通常是孩子,有時也包括女性。

孩子的自我傷害,有時被視為一種表達,被認為是一種對父母的抗議。沒有能力傷害父母的孩子,只好回過頭來傷害自己,要父母正視孩子的生存權。

傳統教養擅長用負面手段,通常配合體罰,再施加心理上的威脅、嘲諷、恫嚇、羞辱……,打擊孩子正常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的內在感受,還有對外的言語表達。直接否定孩子「你沒有資格講話」,然後再強加大人的想法在孩子腦中,而且不容質疑。

更讓人氣惱的是,不少青少年都曾經對我反應過:小時候想說話,只要跟父母意見不同,就會被打壓;稍微長大之後放棄表達,父母反而要求孩子講話,不想講還會被罵「你是不是啞巴?!」。什麼話都是大人在說,光聽大人說話就飽了,假民主、假開明的狀況一再發生,讓人充滿希望又失望,反覆循環,乃至絕望。

最後還有大絕招,講理講不過孩子,還可以說「你這什麼態度,對爸爸/媽媽可以這樣講話嗎?」。孩子如果唸書唸得好,還可以說「花那麼多錢栽培你,就是要你這樣對待爸爸/媽媽嗎?」

孩子對於父母的講法有不同的意見,詢問「為什麼……?」的時候,一句「沒有為什麼,因為我是你爸/你媽……」,就好像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反駁孩子的任何道理。這種「特殊」的互動方式,這種義正嚴詞的態度,經過傳統觀念包裝之後,就好像具備了莫名的正當性。

呼應最前面的說法,很多種傳統教養中的互動都是叫孩子「閉嘴」,只是換句話說而已。

當弱勢方不斷遭受這樣的對待,就容易提高身心疾病的可能性。接下來如果有不珍惜自己,甚至傷害自己的相關行為,還可能遭到傳統教養繼續打壓,說成「軟弱」、「抗壓性低」、「草莓族」……,然後繼續忽視你的表達,繼續要你滿足大人的期待。

今晚跟桃園市衛生局合作,談自殺防治,我很在意的是:大人願不願意好好聽孩子說話,能不能還給一個人天生就有的表達權?

話能好好說,情緒有出口,孩子就不一定要用激烈的方式,讓父母師長正視。期待我們的文化能更多地學習尊重,並且認識心理疾病的發生,並不是當事人犯了什麼錯,別又拿這個來當成指責一個人的依據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